風水,又名堪輿,屬于古代傳統文化,或稱之為民俗文化,歷來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上至皇家的宮殿園林,達官貴人的深宅大院,下至民眾聚居的村落,單家獨戶的小院土房,都要因地勢形勢而講究龍山朝向,起伏高低,水流來去,務要使之合乎風水的要求,以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古代典籍中有關風水的記載比比皆是?,F僅摘取兩則有關記載加以說明。
一是《三國志?魏志?管輅傳》中記曰:
輅隨軍西行,過毋丘儉墓,倚樹哀吟,精神不樂。人間其故,輅曰:“林木雖茂,開形可久。碑言雖美,無后可守。玄武藏頭,蒼龍無足,白虎銜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備,法當滅族。不過二載,其應至矣?!弊淙缙溲?。
此后不久,因毋丘儉起兵失敗,其族人全被夷滅。管輅的預言,果然應驗了。
另一則是宋人朱彧在《萍洲可談》中的記載:
熙寧癸丑(公元1073年),先公登第,天子擢居第一,為權臣所軋,故居第二。大父頗不平。湖州道場山有老僧為大父言,“此非人事,道場山在州南離方,文筆山也,低于他州,故未有魁天下者?!鄙素ぞ?,即山背建浮屠,望之如卓一筆。既成,語州人曰:“三十年出狀元?!焙蟠笥^賈安宅,政和莫儔,相繼為廷試魁。此吾家事,非誕也。
北宋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湖州人朱彧的父親朱服(《宋史》有傳)考中進士,本來殿試被點中第一(狀元),由于權臣作梗,結果降為第二名(榜眼),因此事,朱彧的祖父憤憤不平。而湖州道場山的老僧卻說,道場山在湖山之南離卦方位,是文筆山,其高度不夠,不改變這種情況,湖州不可能出狀元。于是,這位老僧經過化緣籌資,在道場山上建起一座佛塔,像一支文筆卓然而立。老僧對人說:“此后三十年,湖州定出狀元?!惫?,宋徽宗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湖州人賈安宅考中狀元,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湖州人莫儔考中狀元。
從上述兩則故事中可以看到,地理風水確實對人的吉兇禍福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所以古人往往對風水篤信不疑。但是,進入近現代以來,由于西方文化的滲入,人們對于中國傳統的風水文化,卻反復地進行“否定之否定”。清末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著文指出:“陰陽五行是迷信的大本營”,“吾輩死生關系之中醫藥,皆此種(陰陽五行)觀念之產物?!绷菏鲜组_否定傳統文化之先河。連國人生死相系的中醫藥都在否定之列,否定風水學說更是首當其沖了。繼梁啟超之后的新文化運動,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大有“矯枉過正”之勢,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展的“橫掃一切”的文化大革命,再一次對風水學進行了否定。近些年來,對傳統風水的新一輪的“否定之否定”已經開始了。
亢亮教授分析當前風水學說的研究形勢說:“目前,肯定中國風水學的專家、學者和廣大實踐人員,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國家政策的寬松環境下,得以公開進行風水科學實驗、統計、調研,舉行各種研討會和講習班。否定中國風水學的專家、學者尚無調研、統計和真正的研究報告。多從學術成見出發,按固有的印象偏見給中國風水學掛牌子、扣帽子,指責為‘封建迷信’?!笨毫两淌谶M一步指出風水學的發展前景論:“傳承五千年的中國風水學,是文化瑰寶,應加深入發掘研究,去偽存真,拂塵整理,古為今用,使其為現代建設服務,造福社會”。(《風水與城市》)
中國傳統風水,最早應追溯到《尚書》所載周公卜洛和《詩經》中的有關章節。至兩漢時代,已有風水專書問世。兩晉至隋唐,風水學說已經完備成熟。唐朝末期楊筠松是風水學說集大成者,被后世遵為楊公風水,其著作被奉為經典。其徒曾文辿、賴文俊,以及宋代的廖禹、吳景鸞等人傳其術,并各有著作問世,豐富發展了楊公學說,形成風水學一大流派。元明清各代,風水學家的觀點和技法不盡相同,發展至近代,又分為形勢和理氣兩大派系。這種學術觀點的分歧,是任何學科在長期流傳中所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跨越如此廣闊的地域和歷經這么久遠的年代,不同地域或不同時代的學者,加入一些各自的體驗和見解,形成不盡相同的流派,這是必然的。
如何對待不同的風水學流派,這是擺在風水學研究者和愛好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正確的態度應當是不同流派要相互尊重,相互借鑒,取彼之長,補己之短,而不是相互攻擊;公平客觀地進行研究探討,而不帶任何學術偏見;以效應事實為依據,從風水理論的高度進行總結;求同存異,力爭殊途同歸。
楊景磐
于文新墨舊齋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