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還是先說說我的緣起吧?
我出生在祖國的西南盆地,古代稱之為梁益之地、巴蜀,也就是今天人們耳熟能詳的“天府之國”,一個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地方——四川!
小山村是閉塞的、落后的,同時也是勤勞的、善良的,人們都遵循著自己世世代代先人傳承下來的思想衣缽,也可以說是守舊的古老觀念,也可以說是一定的民俗基礎。在我小的時候,似乎有不少感覺神秘好奇而又讓我心生恐懼的一些事情。比如,有老人去世,會請當地有名的“端公道士”操辦并進行一系列充滿神秘感的儀式,而且往往在儀式進行中或結束后,人們會傳言出現了某種蹊蹺怪離的事件。當然,小朋友們除了給父母家長們參加兩三天“喪宴”打點牙祭以外,可能最有意思的還是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耍罷了!
同樣,還有一件事也讓我記憶頗為深刻,我的外公和身邊的人對他手藝的描述。外公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沒有讀過書,從小出生極苦,但是為人特別善良。據說,鄰村有個人看著他十分可憐,于是便傳了他一套吃飯的本領,這也就是打小在外公家就看見滿屋里掛著不少紅色旌旗的緣故。至于到底是何種本領,我卻沒有親眼看見過,只是聽父母還有親友們說,外公能看怪病、能凈宅、能幫人畫符起水,凈宅聽說是將我們南方犁田用的鐵犁頭燒的通紅,赤著雙腳穿進去,手里拿著一碗水,口里念念有詞的在據說不干凈晦氣的屋子里走上一圈,什么妖魔鬼怪就會自動消失了,這個說實話我沒見過只是聽過,但是偶爾調皮洗腳的時候,摸摸外公的大腳丫子,腳底果真是厚厚的一層老繭,倘若果真如此,至少也是苦練出來的一種功夫吧!還有,畫符水應該和今天道教正一派的符箓有些淵源,有的人得病久藥不能愈的,據說來喝了符水居然就奇跡般地好了。這在今天看了,是沒有絲毫科學理論依據的,不過小時候在外公家,卻有不少人來找外公幫他們處理這些神秘的事情,而且都會給一部分錢和物以示感謝。還有兩件我在外公家親身經歷的事,至今難以忘記。一是外公家正屋墻上供奉的一個小神龕,本和很多南方老百姓家供奉的差不太多,比如粘貼有用紅紙黑字書寫的“天地君親師、仁義禮智信”或者“家族排位”、“木童”、“香爐”、“香火”、“紅紙”等等、、、但是,奇怪的是,外公家的神龕,只要任何人去觸碰過,都會莫名的肚子疼痛難耐,需要取碗冷水,再由外公用手指在碗內的水面上畫符念念有詞之后服下方可無恙,或者是外公提前在神龕邊說誰誰誰在神龕上拿什么東西之后,去取也不會有事,這就是神奇之處。后來,我從外公嘴里聽說,是蓋房子的時候,念咒語請了護法神,因此須要心懷敬畏。還有,外公家在河邊,吃魚的時候多,如果有人被魚刺咔喉了,也只要喝了外公起的符水就立馬舒服了。當年記得外公好像說過這叫什么“雪山水”的功夫來著,這些在今天聽起來也夠玄乎的,不過,對道教道術感興趣的朋友應該會覺得不足為奇。正如,三國管輅所言:“數不以為異,知術不以為奇”吧?
后來,我從外公的口吻里依稀聽到過,就是他會的手藝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而且,學習這門手藝必須是命特別低賤的才行,輕者壽數不長,重者患及子孫。果然,外公在我上初中一年級之前就郁郁而終,看來這正是宿命所致劫數難改。要是老人家還健在的話,已是古稀之年矣,且所會的手藝難道不是非物質遺產或者某個道學流派的耆宿?
二、受到家庭的影響
父親常常感概,按照命書來說我爺爺的命運應該會很好的,為什么年過半百會仙逝呢?這也許就是后天的環境造就影響吧!來自社會的原因、家庭的原因、自身的原因,或者風水的原因,總之,一切都不會是偶然的。爺爺對父親從小十分嚴厲,自幼被逼著背了不少的甲乙丙丁子丑寅卯,一有機會就帶著父親去察山辨勢堪輿陰陽。八十年代中后期,周易文化學術迎來大發展的時期,父親開始棄商從易,尋師訪友,熟讀各類易數經典。九十年代中后期,父親受邀赴東南亞傳道授業,積極傳播中國易學文化,至2004年歸國并在北京組織創辦專業易學文化研究服務機構。
三、與“易”結緣
2004年我在上大二的時候,報名參軍,在軍營度過了自己兩年的青春歲月,期間擔任副班長、榮獲團嘉賓一次、優秀士兵兩次、三等功一次。2007年退伍回到學校繼續完成學業,于2009年畢業后,到北京參加工作。2009年3月畢業前夕,曾陪同父親受邀參加在泰山舉辦的第六屆中華易學大會,會后觸發許久的思考。2010年,父親同我國民間著名的易學老專家河北的楊景磐老先生一起在北京開設周易高級研討班,期間,我深受感染,進一步對我國傳統易學產生了十分濃厚的興趣,有一種莫名的使命感,讓我終于走上了易學學習、研究和實踐的方向,這或許在常人看來似乎是“偏門”、“冷門”甚至頗受爭議的行業,我卻倍加努力,堅持不懈,并滿懷信心地一直走下去。
四、之前,結合我個人的學習心得體會以及對國內外易學文化研究行業的日益深入了解,我在中國易學網、北京起名網等平臺整理、撰寫了諸多學術文章、易學時評文章等等,希望將古老的易學文化正能量傳播給越來越多的人和朋友,并希望大家從中獲益,有助于自己的生活、事業以及家庭等等。
五、對待傳統文化,我向來是持一分為二的觀念,并自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自己的人生使命與價值,既然找到了一條自己喜歡的路,那么就應該努力堅持地走下去,而且走的快樂與真誠!將中華的易學文化傳承下去,直到人們重新認識到她的永恒價值和歷史意義。
楊懿人
2016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