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歲次甲午,今年是我國傳統民俗十二生肖排序的馬年。面對網絡日益無序的各種真假起名信息往往是無所適從,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正確認識姓名學,怎樣給自己的馬寶寶起一個真正適合的好名字?我們不妨共同探討一下。
中國是一個擁有數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積淀的文明古國,姓名文化也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直觀來看一個人的名字能在一定程度體現出家長的知識結構和文化層次,也不難看出父母對自己子女成長的殷切希望和良好祝愿。那么一個名字的音、義、型特定組合形式就是一個人的表現形式和符號,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怎么能體現出家族姓名文化特色而又不落于俗套,或者出現較多的重名率,這就需要我們的廣大家長朋友們狠下一番功夫了。
此外還有一點最為重要的是,文字組合成姓名的文化性和意義,不能否認姓名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心理作用,甚至影響自己,但是對此我們仍然需要客觀理性對待。因此,那些所謂的江湖姓名大師就需要我們留心了,什么姓名決定命運,決定一生,決定學業,決定事業,這些恐怕就是極端的觀點,當然,我們還是覺得多少有一點影響作用,但絕不是絕對的。按易經命理學說來講,一個人的命運分為先天和后天的,也就是天賦秉性和后天家庭環境以及自身努力是成正比的,各占50%,那么一個人的名字還壞影響最多也就是2-3%,所以不要輕信所謂那些大師換亂吹噓姓名決定命運,這是不客觀的更是不負責任的。我們只能是起了一個讓家人滿意的名字,一個充滿吉祥寓意而且朗朗上口的名字,這無疑會是能給自己起到這畫龍點睛的加分效果。
普通大眾取名
很多朋友都希望給自己的寶寶起一個好聽好記而且很有意義的名字,那么這還是需要下一定功夫的。比如了解自我的姓氏文化淵源,再有結合家長自己的審美情趣,當然估計字典是要翻好多遍的,最后選一批自我感覺好的備選,由家庭成員們發揮民族,從字形組合、讀音、字詞文化觀點等綜合考慮,我想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如此誕生的,只是辛苦了我們的家長朋友們數千的常用字,這時運用起來,除了文科生以外,估計都比較費心思傷腦筋罷了。
易經對起名的影響
大家知道《易經》是一部我國古代先人們創造的智慧寶典,她的終極意義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讓人們遵循自然和諧規律,以此達到趨吉避兇發展自我的目的。易經通過符合,向人們傳達的是陰陽辯證學說以及數理和象形的表達。那么,我們起名第一就是要嚴格區分男孩女孩,因為不同的字從讀音和字義都有明顯的性別區別,不能混為一談,否則就是陰陽不分,對本人會有一種心里暗示,嚴重的甚至導致心理變化和異性傾向。第二,天底下沒有相同的一片葉子,那就是要做到量體裁衣,名字的含義要符合孩子的本性,這就要談到命理學說了,有的老師說起名,看出生年月日時的陰陽五行狀態,缺啥就要補啥,這個只對一半,為什么?起名最好根據命理來作為依據,但是命理八字并不是缺什么就一定要補,而是要看怎樣補或者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比如有的寶寶八字金木水火土五行都缺三個,那你再怎么補也補不上,所以要進行仔細的分析,論五行強弱和命理喜忌用神,以此在結合我們的數理,這里的數理配置,按照繁體字筆畫數來計算,就是通常所說的三才五格起名法,那么這樣綜合起來取的名字,才應該是完美的而不會有任何遺憾。這兩天,我突然看到一個所謂的起名大師,在其空間上說,龍年出生的寶寶對那些姓氏吉而對那些姓氏兇,還有父母屬相,那些不適合龍年要寶寶,這些說實話都是不負責任的胡亂吹噓和故意恐嚇,而且是以姓名學來標版,這就需要朋友們多加小心,不要誤入歧途受騙上當。
姓名文化源遠流長
每個人從小兒呱呱墜地起,便有了自己的姓名,然后帶著它進入社會活動, 使之起到代表自我而與他人相區別的最實際的作用。但是,在古代中國社會里, 姓名的意義遠遠不止如此。
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人的姓名文化,曾是中華民族 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主要環扣之一,在政治、文化及社會活動諸領域中,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考古資料已經證明,中國人早在100多萬年之前就在自己古老的國土上生活棲息了,可是稱“姓”的歷史,卻遲至距今五、六千年時的母系氏族社會時才開始。母系社會的特征,是婦女在氏族內部事務管理中,居于主導地位,同時實行 不同氏族相互通婚、氏族內部禁婚的制度。正因為有了這種族外婚制度,便有了辨別每一個社會成員相互間有無直接血緣關系的必要,于是就產生了作為共同血 緣關系的識別稱號--姓。
根據清代學者顧炎武的考證,中國最古老的姓共有22個,但很可能還有更多 的姓隨著整個氏族的消失而淹沒在歷史波濤中了。與此同時,那些得以延續下來 的姓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約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中國人在經過母系氏族社會后,走過了父系氏族社會階段,開始由氏族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飛躍。這個過渡時期的基本征象之一, 就是不同祖先的氏族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斗爭趨于頻繁,由此導致的領導和臣服的格局,階級社會的雛型開始出現。與之相伴生的,是許多有功績的社會成員 得到了占有新領地的封賞,并且被允許帶領他們的家人、部屬以及在戰爭中獲得 的俘虜一起前往,共同開辟新的生活區域。這些派分出去的人,來自若干姓稱, 在獲得新居住地之外,他們還得到了一種與地域有聯系的新的標識--氏。 到公元前三世紀,秦統一中國后,最初來源于母系氏族社會的“姓”與來源 于父系氏族社會的“氏”開始一體化。此后,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 ,朝代更迭數十次,而每一次更迭都產生新的封地,新的封地又產生新的姓氏。 因此,姓氏成為階級地位的標志,并以姓名為中心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這種文化 通過子孫繁衍而承傳。而強烈的數典認祖、追宗尋根意識,便是這個整體的核心所在。
時至今日,居住在國外的華人華僑仍然有到中國大陸尋根問祖的傳統。 近年來,中國姓名文化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的特定歷史產物,已成為人們從一 個新的角度來學習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巨大庫藏。比如從姓氏的起源、區分與合流入手,可以加深對上古時代不同社會形態更替特征的認識;又比如,從譜牒、 世系、堂號、聯宗等一系列具體事象著眼,可以揭示血緣關系紐帶在古代社會發 展和社會生活中的歷史作用等等,總之,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系列本質特征,如專制制度、家族型社會結構、以忠君孝親為核心的道德倫理觀念與行為準則等,無不通過姓名文化得到充分展示;這又是它越來越受到學術界高度重視的原因。
楊懿人老師原創文章